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技術突破與產業的結合,也需要資本力量的大力支持。
8月2日,作為2022中國(亦莊)智能網聯汽車科技周、第九屆國際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年會(CICV2022)重要組成部分的“2022CICV投資高峰論壇”正式舉行。
論壇現場,多位行業專家、科技公司創始人和知名投資人共同參與,一起探討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趨勢與產業發展格局,為更好地推動產融結合以及國家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獻計獻策。
以下為部分嘉賓主要觀點:
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工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 捷菲
當前,智能網聯正在逐步成為汽車產業鏈的核心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勝點。作為多產業融合的新興產業,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技術、政策、資本這三駕馬車共同發力。北京經開區正以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為抓手,營造適合智能網聯汽車企業發展的優質土壤。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 李培根
軟件定義汽車,代表著軟件在汽車制造過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一方面,軟件已經在定義汽車。在汽車的開發設計中,無論是產品開發的早期驗證,還是汽車的制造過程,都會用到軟件。如今,汽車研發制造中的工業軟件比重持續增加。有的企業已經實現軟件占全車成本40%以上,可能以后還會增加。此外,這幾年很熱的“數字孿生”概念,本質上也是軟件,因為每輛車的數字孿生體都是不一樣的。
另一方面,軟件還將定義未來的汽車。自動駕駛的場景孿生、影子測試、激光雷達、智能座艙……背后都是靠軟件。令人欣慰的是,國內有部分廠家在這方面做的很好,比如華為的Harmony OS系統,正在汽車座艙領域發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 李克強
智能網聯汽車是自動駕駛發展的新階段,現在已經成為了戰略競爭高點。各國都把汽車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我國對發展智能汽車也已經形成了社會共識。
和常規汽車相比,智能汽車有兩大特征:過去是機械產品,現在是信息一體化產品;同時,區域屬性和社會屬性增加,促使各國都在探索本地化方案。
如果從戰略層面上做投資,可以多關注計算基礎平臺、車載終端基礎平臺、云控基礎平臺、地圖的基礎平臺、信息安全基礎平臺這五大平臺。
西安深信科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席CEO 鮑帥
測試貫穿于汽車設計、開發的整個過程,包括駕駛員在環、封閉島道路、開放道路測試等,成本也會越來越高。未來應該有更多虛擬空間的測試,以便成本降低、提升效率。
仿真測試未來面臨兩大趨勢:第一是測試左移,指測試越來越多的朝開發側遷移;第二是加速測試,會有越來越多的AI能力引入進來。
北京一徑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石拓
激光雷達的成本發展過程:早期在航天、測繪近百萬美元,到自動駕駛領域大概八萬美元,再到后來一兩萬美元,現在固態激光雷達出來后,整個行業水平降到了千元美金。
激光雷達降本主要在集成化的提高,模擬數字的芯片集成化,光電芯片的集成化,PCBA的結構、架構的簡化等,都能夠帶來成本的下降。先從系統層面到器件層面,再到分裝層面和自動化組裝層面。最終中高端激光雷達成本將會在500-1000美元之間,低端激光雷達在200-500美元之間,不同細分行業和不同應用場景會有一些區別。
一徑科技預計2023年或2024年下半年,量產將達到百萬級別。
北京芯格諾電子有限公司創始人 張建良
顯示行業現在正在朝低谷期發展,但Mini-led作為一個增量的市場,是代表LCD產業往中高端演化的關鍵技術,所以可以保持比較好的期待。之前行業預測Mini-led的市場滲透率,在2025年會達到10%—15%,我認為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會放慢大概一年。
此外,在本場論壇上,數十位投資機構領導對于參會的初創企業進行了現場考察,并基于考察評選出三大獎項。其中,“最具產業價值獎”的獲獎企業有AMD、慷智集成電路、深信科創;“最具技術創新獎”的獲獎企業有斯年智駕、芯格諾、一徑科技;“最具投資潛力獎”的獲獎企業有輝羲智能、云控智行。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于億歐汽車 徐啟惠,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原諒,并聯系微信somahelper進行處理。